望京打造首个政府主导的街乡级产业加速平台 向“新”而行 激活发展“新引擎”
在位于北四环外的望京联络大厦4层,“望京新质生产力加速器”公共区域里,几十把折叠椅已经坐满,投影幕布正展示着“增值税即征即退新政策”的PPT页面。“今天是‘企业集中服务日’,自加速器启动以来,每周的周二都会有足彩胜负14场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过来讲政策、做培训。”望京新质产业加速器运营负责人、哈尔滨理工大学北京校友会秘书长曹有龙介绍说。
“‘望京新质产业加速器’7月份在这里启动,我们希望依托该平台,以主动求变的姿态,举全街道之力、协同足彩胜负14场各部门,抢占科技制高点、培育发展新动能、厚植科技创新沃土,以更具竞争力的新质产业格局,托起一个勇立时代潮头、持续向上向‘新’的新望京。”望京街道工委书记闫培文说。
多元平台赋能新质产业加速发展
“望京新质产业加速器”是街道因地制宜,深度借鉴“硅巷模式”,联合校友平台、朝阳企联等资源共建而生,将更好地与时代同频、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
“‘望京硅巷’意味着全面整合政府、街道、校友和企业等各方资源,通过空间再造推动创新要素集聚,培育‘一核三站四驱多元’的创新生态体系,形成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合力。”闫培文表示。加速器将通过党建引领这一“红色引擎”,将政策、资本、技术有效串联起来:借助朝阳园管委会、人才局等部门的支持政策,为企业发展提供精准助力;依托哈理工等校友会资源,以及地区中医药大学、北京园林科学研究院、望京医院、国际竹藤中心等社会资源,促进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推动产业升级、赋能社会进步。
其中,作为加速器的核心助推部分,校友平台以联络大厦为实体依托,联动哈尔滨理工大学北京校友会等相关校友科技企业等,充分发挥资源整合与协同创新的“桥梁”效能。
“从萌生初创想法到望京新质产业加速器正式启动,整个过程仅用了不到50天。”曹有龙说,“校友会与中关村科技园区朝阳园管理委员会、望京街道办事处经过多次深入研讨,基于望京区域的独特优势,助力科技型中小企业实现高速孵化,推动创新资源高效流转,所以我们将平台命名为‘新质产业加速器’,共同打造更具活力的孵化新生态。”
加速器落地后,一方面,校友平台深度对接高校科研资源,聚焦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开展基础研究支持与关键技术攻关,为入驻企业注入技术创新动能;另一方面,依托庞大校友网络,推动望京“硅巷”人才虹吸中心建设,吸引高端人才集聚,通过“专利池”共享、联合实验室共建等机制,打通“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创新链路。此外,还将定期举办“校友创业沙龙”,搭建产学研交流平台,推动“技术研发—资本对接—市场应用”全链条贯通,通过“以校引才、以校引商”的方式,实现高端人才不断聚集,优质项目持续落地,促进产城融合,为望京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自启动以来,加速器通过政策支持、服务创新与资源整合,初步形成了“政产学研企”协同发展的生态格局,为区域产业升级与企业孵化奠定了基础。截至目前,有7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家“专精特新”企业成功入驻,注册资金过亿。
普惠型服务保障企业“零阻力”成长
“营商环境是企业生存发展不可或缺的土壤和条件。如何让入驻企业办事更省心,‘扎根’更放心,将贴心服务做到企业心坎上,这是望京街道在筹备打造新质产业加速器之初就着重思考的问题。”闫培文说。
相较于大规模企业,中小企业往往受制于市场开拓难、管理制度不完善、抗风险能力弱等问题。为切实解决这些难点痛点,望京街道采取“全要素保障”+“全周期服务”的“陪伴成长”模式,通过打造以专精特新服务站、知识产权赋能站、联络大厦商务楼宇服务站为一体的“一站式”服务体系。
走进联络大厦4层的企业社区服务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依次排列的服务台,分别悬挂着“知识产权服务”“法律服务”“金融服务”“税务服务”等标识标牌。墙面上张贴着醒目的《每周服务安排表》,周一到周五分为“楼宇党务服务日”“企业集中服务日”“统计与金融服务日”“税务与市场服务日”以及“人力资源与知识产权服务日”,分别由街道党群办、经济办、区税务所等部门联合办公。社区服务站旁边则是一个多功能的小型“路演厅”,会不定期举办各类公益讲座。
记者了解到,该服务站由望京街道工委牵头,联动街道总工会惠企资源,结合朝阳企联、市场所、税务所等多个组织、部门,提供“八项服务”“群团惠企服务”“工会特色服务”等多类服务。周一到周五,望京街道相关科室联合办公,采用一对一指导、面对面沟通的方式,及时掌握企业诉求、协调解决具体问题,以实际行动当好“有求必应”的金牌“管家”。针对初创期企业,为其提供便捷注册咨询等服务,加速企业设立进程,并对接落实朝阳知识青年科技人才创新创业15条政策;针对成长期企业,建立“基础服务+增值服务”双轨模式,为中小企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助力其在市场竞争中破浪前行。
每周二下午,望京街道工委、办事处的相关科室负责人会与曹有龙、联络大厦负责人召开每周例行的工作会,沟通交流一周以来的加速器进展情况,推动解决企业实际发展中遇到的“疑难杂症”。“我们还成立了企业服务工作群,其中80%以上都是街道各科室的工作人员,及时沟通解决企业的各类需求。这种‘全流程、一站式’的服务模式,有效实现了对新质产业企业的精准赋能,切实保障企业‘零阻力成长’。”曹有龙直言。平台成立以来,始终处于高速运转状态,在服务优化与资源精准对接方面获得了望京街道办事处的全程全力支持,“街道在推着我们往前跑。”
资源汇聚构建产业协同创新生态
作为科技产业集群地,目前,望京坐拥注册企业1.7万家,规模以上企业709家,外资企业650家,世界500强企业10家,科技企业4000余家,其中科技企业包括“独角兽”企业2家、“小巨人”企业6家、“专精特新”企业84家、“国高新”企业277家,地理条件、人才资源、产业和创新生态等区位优势明显。“在望京,如果能够实现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与龙头企业的有机互补、协作发展,将是稳定和夯实区域经济发展的有力保障。”望京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廖丽丽对记者说。
“从组织建强到服务优化,从资源聚合到机制驱动,加速器启动以来,望京街道以共创共享的理念链接各类资源,推动企业持续开拓市场,形成合作有序的创新生态系统。”廖丽丽说,街道给自己的定位是服务者的角色。“我们能做的就是提供更好的营商环境,帮助企业创造足彩胜负14场的价值。”
而在曹有龙看来,改进服务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举措,比如降低租金、税费成本等,然而,要构建科技企业集聚新生态,形成链条式融合发展新生态,更要在“增值”上做文章,包括如何研发新技术、转化新产品、开拓新市场等,实现人才链、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
“前期街道走访了辖区内的头部企业,精准摸排企业需求,在此基础上搭建不同类型的场景,吸引全国创新企业入驻,同时我们独有的高校、科研院所的技术人才、创新技术也会进入到场景。例如以梅赛德斯—奔驰、西门子等头部车企为主搭建的汽车科技场景,将重点吸引智能网联、新能源等领域的创新企业。”曹有龙信心满满。
“国高新”企业——北京百舸时代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于7月底迁入望京街道联络大厦4层。“公司之前的办公场所租约到7月底,望京街道主动对接我们,实地考察后我们感受到望京这边的资源特别好,我们也希望在此寻求二次孵化机遇以推动业务转型升级,经综合评估,最终决定搬迁。”高管贺小远说。在她看来,“这里既有硅谷的锐气,又有CBD的底气,更有中关村的朝气。”
而对于北京麦芽健康管理有限公司首席战略官王慧民来说,将企业搬到望京,是公司出于对营商环境、政策扶持等多方面的考量。“我们看到了望京拥抱和开放的姿态,我们也相信在个平台上,未来会有足彩胜负14场机会和发展的可能性。”
望京街道工委书记闫培文表示,从企业注册落地到陪伴成长,政府做的不仅是搭台铺路,更要做好“建圈强链”,让奋斗在望京这片沃土的企业愿意“扎下根”,能够“长得快”,最终“结硕果”。
当前,以“数据互联新服务、人工智能新智造、绿能智驾新出行、数字医疗新健康、文商旅体新消费”的五个赛道为一体的“望京硅巷科创生态联盟”已初步成型,未来将形成可复制推广的创新范式,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企业也将在这座充满活力与朝气的城市,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实现更高更可持续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