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办学模式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 十一学校朝阳实验学校迎来首批新生
9月开学季,北京市十一学校朝阳实验学校小学部正式投入使用并迎来首批新生,孩子们将在全新办学模式下展开多样化学习,享受优质基础教育带来的福利。
北京市十一学校朝阳实验学校为足彩胜负14场与北京市十一学校合作办学。北京市十一学校朝阳实验学校校长刘可钦,吸收李希贵校长主持的“名校长领航工程”的集体智慧,变革办学模式,对学校的课程体系、学习方式、学习空间进行了全新变革设计,响应儿童的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珍视儿童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希望与孩子们共同打造一所“我的神奇学校”。
学校小学部总建筑面积48499平方米,规划办学规模为72个班,提供2880个学位。
走进学校,与传统教学楼完全不同的空间设计让人眼前一亮。教学楼内没有走廊,一年级的教室在教学楼一层一侧呈弧形排列,教师在一层公共空间进行开放式办公。中间巨大的公共空间全部都是学生的“学习空间”,“学习空间”的两根大立柱上还滚动播放着每个孩子充满阳光的笑脸。
教室内的学生不是成排坐,而是几人一组围着桌子一起学习。这里的教室也不叫“教室”,而是有一个全新的名字——“学习工作室”。“‘学习工作室’和教室的不同就是在回应育人方式的变革。”曾担任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校长的刘可钦,办学经验丰富,她介绍,在这里,教师的教学方式不是单纯的教,孩子也不是单纯的学。而是让教师以任务的方式带领孩子去探索,不仅学习语文、数学、英语、道德与法治等科目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孩子在探索的过程当中获得思辨思维,提升交流沟通以及领导团队创新实践等能力。
在十一学校朝阳实验学校,“学习工作室”与“公共学习空间”一起组成“学习社区”,“学习社区”内又分为学习、游戏、探究、讨论、演示讲解等多个区域,响应孩子多样化学习需求。未来,“学习社区”的功能还将继续扩展,将支撑20多种学习方式,尽可能照顾到每一个孩子的学习风格、基础,让每一个孩子都获得更好的发展。
除了空间不同,在这里,孩子对老师的称谓也不同,在学生口中,这里的老师都是“导师”。刘可钦说,一个称谓的变化表达着“导师”不仅要考虑自身教授的学科知识,更要带着学科知识背景关照孩子的成长,承担孩子成长中的引路人角色。
“在这场办学模式的变革中,学校的课程设置、学校治理等诸多领域也进行了改革实践。”刘可钦说道,“希望通过这一系列变革和探索,创造儿童多样化学习实践样本经验,为打造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和朝阳南部的崛起做应有的贡献和努力。”
据介绍,该校初中部也将开建。总建筑面积约40000平方米,规划办学规模为48个初中班,可提供1920个学位,计划于2025年建成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