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街道办事处、地区办事处(乡政府),区政府各委、办、局,各区属机构:
为全面落实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和中央、市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区实际,现就做好土地确权和流转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做好土地确权和流转工作的必要性
在农村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的新形势下,依法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积极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法、自愿、有偿流转,不仅是保护农民利益,增加农民收入,维护农村稳定的需要,也是整合资源,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推进农村城市化的需要。要从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做好土地确权和流转工作的紧迫感和自觉性。
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我区农村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的实际,我区土地确权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全面确权、积极流转、保障收益,通过采取确权确利、确权入股等形式,全面落实农民的土地收益权。可以将土地确权与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相结合,通过流转机制,承包权变股权,参与集体资产经营收益的分配;也可以在确权的基础上,通过多种形式,积极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向集体经济组织流转。
二、全面落实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
严格按照法律规定,除“四荒”地外,农民集体所有和国家所有依法由农民集体使用的耕地、林地、草地以及其它依法用于农业的土地,包括绿化隔离带等各类绿化用地,都要纳入确权土地范围。
具有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的人员,以及经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大会或成员代表大会民主确定的其他人员,拥有本集体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在明确土地确权范围和对象的基础上,要依法将纳入确权范围土地的权益平均落实到每个享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人员。
三、采取多种形式鼓励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要遵循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可以通过确权入股、确权确利等形式,将土地流转到集体经济组织。按平均承包面积承包经营土地的农户,不得享受土地流转收益,也不得由集体安置劳动力。承包经营的土地,不得改变土地的现有农业用途,不得撂荒。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应采取书面形式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流转到集体经济组织的土地可以实行集体统一经营,也可以实行承包经营。经集体经济组织发包后,本地劳动力承包经营土地的,承包面积超过平均面积的部分要按规定交纳承包费;本村以外劳动力承包土地的,要按全部面积交纳承包费。
四、切实保护农民的土地收益权
依法规范农村土地经营行为,维护农民的土地收益权。加强土地经营合同管理,要在合同条款中明确土地用途。切实提高土地收益,防止低价发包或出租土地、地上附着物。未经民主程序,将集体土地大面积、长期、低价承包给大户或外来企业的,要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通过规范流转程序、修订承包合同、提高租金等办法,提高土地收益。集体土地因国家征占获得的征占补偿费,应当优先考虑农民社会保障,余额计入集体经济组织资本公积金,不得列入当年收入项目或负债项目。
农户土地承包权流转给集体经济组织统一经营的,要严格核算集体土地收益,乡经管站对集体经济组织土地收益情况进行专项审计。集体经济组织要根据审计结果制定土地收益分配方案,经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大会或成员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后,对享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人员进行合理分配。收益分配的形式包括部分福利、年终分配和社会保障预留资金等。土地收益及分配情况要张榜公布,分配方案要报乡经管站备案。
五、工作步骤和时间安排
(一)准备阶段(7月20日至9月30日)
组建乡村土地确权和流转工作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组织学习中央、市、区有关文件,培训有关人员;对各类应承包土地面积、农业人口等基本情况清查登记;结合各地实际,制定土地确权和流转工作方案;完成土地确权和流转试点工作。
(二)实施阶段(10月1日至11月20日)
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土地确权和流转工作实施细则;履行民主程序,讨论通过土地确权和流转工作方案;认真组织实施土地确权和流转工作方案;将土地确权和流转工作结果情况进行公示。
(三)总结阶段(11月21日至11月30日)
对土地确权和流转工作情况进行总结,并召开总结大会。
六、工作要求
(一)切实加强领导。土地确权和流转工作政策性强、时间紧、任务重,必须加强领导。成立区农村体制改革领导小组,指导和监督农村土地确权和流转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农委,负责日常工作。区相关业务部门要加强指导与协调,确保此项工作顺利进行。各乡也要成立相应机构,落实专人负责,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乡村党政一把手要亲自抓、负总责,主管领导具体负责。
(二)土地确权和流转工作方案,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要求和当地实际,要全面、细致、具有可操作性。
(三)此项工作由区农委具体负责。2004年8月10日前,各乡报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成员名单;8月30日前,报土地确权和流转工作方案。
二OO四年七月三十一日